采访摘录如下
许小峰:我们常说的气候变化确实以变暖为特征,但这种“温暖”和今年我们感受到的“炎热”真的不一样。 以百年为单位,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1.2。 这一变暖是一个缓慢上升的过程,并不是每天都能直观感受到,而是反映在冰川积雪融化海平面上升等诸多方面。
许小峰:答案是肯定的。 极端天气显示出灾害的频率和强度在增加,呈现出异常的特征。 例如,去年河南暴雨发生前,1949年以来河南省共发生5次全省性强降水过程,但去年暴雨过程中河南省累计雨量最大值小时最大降水量及日雨量均超过上述5次过程,均突破极值。
许小峰:大家要消除一个误会。 天气气候的预测不能百分之百正确。 这里的“准”是相对的概念,比如说,明天那个地方会有暴雨,但是暴雨的落区具体在哪里,很难准确预报。
今年年初,当我们商定全年的气候特征时,长江流域的高温已经圈外。 但是今年夏天的高温范围波及整个长江流域,甚至青藏高原的气温也很高,出现这样大范围的极端高温,超出了我们的预测能力。
在具体的天气预报中,不要期望提前24小时或48小时就能得到非常准确的预报。 我不能做那个。 但公众观看天气预报一定要注意跟踪,预报随时都在订正。 随着气象技术的提高,我们现在可以通过网络不断地向公众更新订正最新的天气预报。 最初报告可能不准确,但通过跟踪变化和调整订正,会越来越准确和接近实际情况。
再举一个数字,截至目前,我国已有7个大气本底站,25个气候观测台,7万多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120个高空气象观测站,236个新一代天气雷达,7个在轨运行风云气象卫星雷达监测网规模世界第一,也是世界上同时拥有少数极轨道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之一。 目前,中国乡镇地面气象站覆盖率达到100%,建成10930个国家级地面气象站,这一数量是2012年的4.5倍。
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频发还有派生问题。 例如,今年夏天川渝地区的干旱,本来就是水电十分丰富的地区,今年夏天罕见的高温少雨,突然防不胜防,导致华西地区水电紧张,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所以,不要以为气候变化只是一个温度问题,会给人类的生存带来系统性的挑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