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盖三个省的上海大都市圈会不会受到影响?
其中,广州上海杭州深圳北京宁波为成熟型。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最初的规划概念,当时宁波都市圈被单独列出,苏锡常都市圈被列入上海。
可以说,上海大都市圈是“一超多强”的集合体。
从城市群角度看,上海大都市圈和南京杭州合肥都市圈都属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范畴。
覆盖苏锡常宁波都市圈的上海大都市圈,是长江三角洲最大的重心位置。
从体量看,横跨两省8市2区的南京都市圈GDP总量4.6万亿元,成都都市圈体量2.5万亿元,长株潭福州西安都市圈不足2万亿元。
在粤港澳大湾区,从广州到佛山清远,从深圳到东莞惠州,构筑了最密集的轨道交通网络,一个小时的交通圈正在发展这些城市的同城化。
那么,上海大都市圈交通一体化进展如何?
上海和苏州的城际交通最为成熟。
目前,上海地铁11号线已开通至苏州昆山花桥,与上海11号线相连的苏州S1号线将于明年开通。 届时,从苏州市区到上海市区将直接开通地铁。
无锡和常州没有到上海的轨道交通,但两者都通过地铁与苏州无缝对接,届时可以通过苏州的地铁网络直通上海。
作为都市圈第二大城市,宁波与上海隔海相望,直线距离只有几十公里,但需要绕行杭州湾大桥,通行时间长达两个多小时。
届时,上海至宁波的通达时间将由原来的两个多小时缩短到一个小时左右,宁波可进入上海大都市圈“一小时经济圈”。
关于江北的南通,不仅获得了上海第三机场,还利用京沪第二高铁上海苏通段与上海完成了直通。
当然,上海大都市圈覆盖面太大,很难全部通过地铁等轨道交通整合在一起,与传统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有一定的差异。
这背后,是跨海通道高铁城际铁路轨道交通等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依然将各大城市打造成为“一小时经济圈”。
对于上海大都市圈的产业地位,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间,来自华为的余承东的这句话印象最深:
与耕耘多年的上海相比,无锡显得有些保守,但社会上也赋予了半导体界“一线城市”的称号。
2021年,无锡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到1780亿元,聚集了以华虹长电科技华润微SK海辰半导体中环领先为代表的龙头企业。
在一个上海大都市圈里,出现了好几个集成电路顶级城市。 这既是产业协同发展效应的体现,也是大都市圈大产业的优势所在。
根据规划,上海大都市圈面临生态环境人口结构创新竞争城际交通网络不够成熟等诸多挑战。
其中,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但创新竞争和城市交通网络以补短板而告终。 最难的是人口结构的优化。
不仅是上海大都市圈,整个长三角也陷入出生率逼近东北人口老龄化率遥遥领先人口吸引力与经济实力严重不匹配的困境。
首先看人口增长。
2011-2020年,上海大都市圈人口年均95.7万人,同期粤港澳大湾区224.4万人。
具体来说,在城市中,过去十多年,大湾区深圳广州人口总增长量达到725.7万,611万,两个城市相当于上海大都市圈的总和。
看看大学生的增加吧。
2011年至2020年,上海大都市地区大学生增长量为42万人,不到粤港澳湾增长量的一半。
上海大都市地区同期双一流大学毕业生留在本地的比例为70%,低于粤港澳大湾地区的80%。
在老龄化率方面,粤港澳湾区的优势更加凸显。
相比之下,大湾区广州仅为7.82%,深圳和东莞更是低至3.22%和3.54%,数字差距明显。
发表评论